首 页 | 信息公开指南 | 信息公开制度 | 最新公开信息 | 信息公开目录 | 依申请公开 | 受理方式 |  监督投诉|  建大主页
 信息公开目录
- 学校概况 -
- 学校综合事务 -
- 干部工作 -
- 人事师资管理 -
- 财务管理 -
- 招标与资产设备 -
- 学科建设 -
- 教学科研 -
- 学生工作 -
- 国际合作与交流 -
- 校园安全 -
信息公开目录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信息公开目录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六届三次教代会校长工作报告
2021-6-2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学校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

  一、2020年工作回顾

  2020年,是学校“十三五”收官之年,也是学校对标一流、全面深化改革、奋力追赶超越的重要一年。一年来,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学校事业发展,圆满完成了“十三五”确定的目标任务,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党的领导全面加强。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坚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加强校院两级领导班子建设,深化思想理论武装和新时代党建“双创”,加强统一战线工作和民主政治建设,党委领导核心作用、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建立思想政治工作台账,坚持“五育”并举,推动任务落实,“三全育人”格局初步形成。持续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推动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落地生根、化风成俗,营造了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学校坚决贯彻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研究制定“三案七制”,建立三级防控应急工作机制,全面抓好校园管控、信息摸排、物资保障工作,积极稳妥推进复工复学,扛住了疫情大考,提升了治理能力。

  二是科学编制“十四五”规划。成立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和工作组,全面梳理、认真总结学校“十三五”成绩和经验,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建议,立足长远,着眼当前,提出了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战略目标和重点任务,启动规划文本的起草工作。经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和党政工研讨会深入研讨,多次修改完善,形成了学校《中长期(2021-2035年)暨“十四五”发展规划(审议稿)》。

  三是综合改革深入推进。持续深化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人事分配制度等重点领域“放管服”改革,制定、修订重大(重要)制度20余项,有力激发了学校发展活力。在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发布的2020-2021年中国本科院校竞争力排行榜中,学校从2017年的110名进步到2021年的97名。在教育部发布的全国普通本科院校教师教学发展指数(2020版)中,学校位列第95名。积极推进华清学院转设,进展顺利。

  四是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以专业和课程建设为抓手,深入推进本科教育内涵式发展。积极推进疫情防控背景下教学模式创新,确保了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获准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9门,获批教育部第二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4项、陕西省9项。获陕西省教学成果奖10项。获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5部。34人入选2020—2024年陕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获批新增3个本科专业,1个专业完成工程教育认证专家进校考查,4个专业顺利通过专业评估认证复评。强化学生学业管理,全年本科毕业学生4278人,未授位率6.1%。授予第二专业学士学位74人,推荐免试研究生224人。4名教师荣获宝钢优秀教师奖,5名学生荣获宝钢优秀学生奖。

  五是研究生教育改革全面推进。召开学校研究生教育会议,制定出台《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实施意见》及配套文件。推进研究生教学模式改革,分层分类构建研究生课程教学体系。完善博士研究生学业预警与分流机制,提升博士生培养质量。研究生全年发表SCIE/SSCI/EI/A&HCI收录论文867篇,较上年增长10.9%;研究生参与获准省部级及以上奖励19项,占获奖总量的65.5%。获准陕西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4篇。获批4项陕西省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项目。完成7个专业学位授权点专业学位评估相关工作。全年毕业研究生2246人(其中博士200人、硕士2046人),授予学位2425人(其中博士146人、硕士2279人)。501名优秀本科生进入“本硕一体化”培养计划,较上年增加94.2%。

  六是创新创业再创佳绩。连续15年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成效显著。2020年大学生在学科竞赛中获国际、全国奖项1022项,较上年增加59.4%,获奖质量和数量均创历史新高。在全国评估类竞赛中获国家级奖104项(其中6项竞赛首次取得国奖零突破),较上年提高62.5%。在“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中获3金1银1铜,首获全国“优胜杯”,金奖获奖数并列全国第十。获第27届国际建协UIA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最高奖。获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三创”挑战赛特等奖、一等奖各1项。获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特等奖10项、一等奖32项,位列陕西高校第一。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排行榜中,学校从2017年第276位、2018年第102位、2019年第71位,到2020年第50位,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七是招生就业工作稳步推进。全年招收本科生5021人,出省比例达36.2%,较上年增加3%;招收研究生3122人,其中博士研究生215人,硕士研究生2907人,较上年分别增加11.4%、30.3%。生源质量不断提升,本科招生文、理科全国平均分分别高出省控线39.3分和77.2分,较上年分别提高7.9分和4.5分。接收推免生215人,较上年提升18.1%,其中直博生4人。克服疫情不利影响,搭建“线上+线下”就业工作平台,实现毕业生充分就业。开展困难群体毕业生“一生一策”精准帮扶,实现有意愿就业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毕业生全部就业。

  八是学科内涵建设持续加强。紧密对接国家学科布局调整和第五轮学科评估形势变化,科学制定参评方案,明确了“冲A保B扩C”总体目标,24个一级学科参评。动态调整学位授权点,撤销2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增列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点。申报2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7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均已通过省级学位委员会审议。环境与生态学、材料科学进入ESI全球前1%;工程学排名不断提升,已进入全球前3.8‰,化学学科接近度达78%。高被引/热点论文持续增长,较去年同期提升90%。10个学科入选“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2020”榜单。建筑学首次进入“中国顶尖学科”行列,位列全国第2名;土木工程、城乡规划学进入全国前10%。

  九是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刘加平院士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全年引进博士以上师资104人(博士化率达到52%)。2个团队入选陕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2个团队入选陕西省“三秦学者创新团队”,2个团队入选“陕西高校青年创新团队”。1人获准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项目资助,4人获得陕西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3人分别入选陕西省“特支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教学名师、青年拔尖人才,7人入选陕西省科技新星,4人获省级教学名师奖。1个学院被评为“陕西省师德建设示范团队”,1人被评为“陕西省师德标兵”。制定出台各类人才管理办法,打通类别界限,畅通上升通道,激发教职工干事创业热情。

  十是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全年科研经费合同额逾6.49亿元。获准国家基金74项,其中自然科学基金67项(包括重点项目2项),社科基金7项。获批国家级平台1个、省级平台2个,共建校地校企合作研发基地8个。获准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项目1项,“十三五”重大专项课题3项,合作单位项目28项。获准省科技计划项目129项,其中重大重点项目24项,位居省属高校第一。获准省部级以上人文社科项目78项,较上年增长39.4%。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30项,其中一等奖14项。获批二级军工保密资格,获准国家军工项目2项。SCIE收录论文729篇,较上年增长59.6%,在《Nature》子刊上以唯一单位发表学术论文1篇。申请各类专利760件。入选“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在2020软科中国大学重大成果排名中,学校位列第79名。

  深化推广“研究院+公司”模式,全年转化专利110余项。实施“菜单式供给+订单式服务”,签订横向科研项目经费与到款实现双过亿。学校获评“国家技术转移机构考核优秀单位”,入选“西安市科技成果转化示范高校”。全资和控股企业全年签订合同额首次突破4亿元。华清集团全年总产值达10.61亿元。

  十一是开放办学步伐不断加快。召开国际化工作会议,出台《全面推进国际化建设的实施意见》。承办“丝绸之路新材料国际产学研用合作论坛”,牵头发起成立“丝绸之路新材料国际产学研用联盟”。获批国家和陕西省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各1个,承办全国外专干部培训班。1个项目获批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1个项目入选“2020年中国-中东欧国家高校联合教育项目”。与6所海外高校达成合作协议。新增来华留学生招生专业3个。安德学院获评“陕西省中外合作办学优秀机构”。全年教育基金会捐赠总收入2833万元。

  十二是服务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坚持开源节流,全年财务收入13.82亿元,支出13.29亿元,收支平衡,略有盈余。全年共完成工程审计项目75项,审计金额1.25亿元;完成工程结算审计70项,金额1.07亿元,审减576.90万元。学校获“全国内部审计先进集体”称号。坚持公房有偿使用,不断提高资产使用效率,为二级单位配置办公用房1.3万m2。完成招标采购项目178项,总合同额8712.84万元。依托信息化平台,推进实验资源开放共享,12000余人次通过开放平台进行创新实验,启动学校分析测试中心建设。完成草堂校区无线网络一期建设。草堂校区图书馆陆续分层投入使用。档案数字资源体系日臻完善。学报自然版成功入选“中国高校百佳科技期刊”。

  十三是校园基本建设稳步推进。基本完成草堂校区绿色建筑示范中心建设,完成东大门景观大道南侧环境整治,主田径场项目主体结构封顶,完成教职工公寓景观绿化和供电“专改公”工程。完成雁塔校区工程设计实训大楼裙房主体结构施工。加强节约型校园建设,获国家级“公共机构能效领跑者”称号,获陕西高校“节水节电技能大赛”一等奖,与教育部规划发展中心共建“绿色学校能源研究中心”。

  十四是民生保障持续改善。坚持多劳多得、优劳优酬,基于突出的业绩较大幅度提高教职工绩效水平。全面推进南院老旧小区改造,完成42栋楼的外保温节能改造,翻新43栋楼外立面。实现草堂校区教学、科研、办公等主要场所无线网络覆盖。校医院医疗环境不断改善。落实离退休教职工相关制度,提高离退休人员生活补贴,保障离退休职工生活待遇。附属学校办学质量持续提高,有效解决了青年教工后顾之忧。

  以上成绩的取得,是上级组织正确领导,全校师生员工共同努力,广大校友和社会各界关心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学校,向各位代表和同志们,并通过你们向全校师生员工和广大校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回顾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看到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当前,高等教育竞争更加激烈,东西部高校差距不断拉大;学校尚未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行列,A类学科亟待突破,学科整体水平与新一轮科技革命趋势还不够契合;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还不能完全适应高质量发展需要;教育评价体系与新时代教育发展要求还有差距,“三全育人”格局还不够完善;高水平科研团队、科研平台和标志性科研成果仍然偏少;干部作风与高质量发展要求还有一定差距,等等。我们一定要直面问题和挑战,尽心竭力改进工作,决不辜负师生期待!

  二、“十三五”发展成就和“十四五”主要目标任务

  “十三五”期间,在全校上下共同努力下,学校内涵建设持续深化、教育质量稳步提高、办学实力大幅提升,综合竞争力进入全国高校百强之列,提前2年顺利实现了十三五规划提出的学校综合实力进百强的奋斗目标。学校成功迈入“省部部”共建行列,成为土建特色高校中唯一同时与教育部、住建部共建的高校,开启了办学历程新篇章。综合改革蹄疾步稳,制定出台重大(重要)改革方案35项,发展活力不断增强。本科教育教学和研究生教育改革不断深化,获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21个、陕西省“一流专业”建设点8个,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9门、省级16门,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省级特等和一等奖12项。学科布局不断优化,新组建成立4个学院,1个学科入选陕西省“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建设学科,新增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个专业学位硕士点,第四轮学科评估中5个学科进入B+,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获批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级科技平台,新增省部级科研基地17个,获国家科技奖2项、省部级科技一、二等奖105项,获国家级科研项目392项、省部级752项。高层次人才持续涌现,新增国家级优秀人才13名,1人获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1个团队入选“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获滚动支持,新增省部级科技创新团队8个,共引进各级各类人才230余人。国际化程度显著提高,与澳大利亚南澳大学合作设立安德学院,成立国际教育学院。校园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教职工福利待遇稳步提升,基础教育保障更加有力,教职工获得感、幸福感和自豪感日益增强。经过五年持续奋斗,“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胜利完成,其中指标完成率100%及以上的占总指标的74%,超额完成的占完成指标的88%。建设特色鲜明的国际知名、国内高水平大学向前迈出了一大步,学校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十四五”时期是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早日建成特色鲜明的国际知名国内高水平大学的关键时期。根据国家、陕西省和教育部、教育厅关于编制“十四五”发展规划的有关精神,学校编制了《中长期(2021—2035年)暨“十四五”发展规划(审议稿)》。《规划审议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遵循教育规律,结合学校实际,提出了学校“十四五”和中长期目标任务,全文提交大会审议,这里我简要概述发展目标。

  ——2025年,学校办学质量明显提升,学科优势特色进一步凸显,深度融入行业、地方发展。初步形成以工程技术学科为主体,工、管、艺、理、文、法、哲、经、教等学科有机融合的研究型大学的基本框架。学校内涵建设不断强化,治理体系逐步优化,治理能力不断提升,教师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的能力不断增强,国家一流学科实现突破,三分之一以上专业达到国家一流水平,整体实力接近世界知名大学水平。

  ——2035年,学校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国际影响等方面成效显著,区域贡献突出,基本建成以工程技术学科为主体,工、管、艺、理、文、法、哲、经、教等学科有机融合的研究型大学。学校若干学科进入国家一流行列,在国际上产生重要影响。学校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进入世界知名大学行列,为全面建成特色鲜明的国际知名、国内高水平大学奠定坚实基础。

  ——到本世纪中叶即并校100年,把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设成为一所创新人才辈出,优势领域大师汇聚,特色学科成果丰硕,行业区域贡献卓著的研究型大学。学校更多学科达到国家一流学科水平,在世界范围内发挥重要作用,学校综合实力达到国内前80强,进入世界500强,实现全面建成特色鲜明的国际知名、国内高水平大学的奋斗目标。

  各位代表、同志们!

  展望未来,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战胜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并逐步实现中长期奋斗目标,在中国高等教育波澜壮阔的发展进程中书写西安建大的“奋进之笔”!

  三、2021年重点工作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学校办学125年并校65周年。学校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开放办学”的办学理念,按照“以质量特色求生存,以改革创新促发展,以服务奉献谋支持,以精细管理提效率”的发展思路,瞄准一流目标,深化综合改革,推进内涵建设,奋力谱写新时代学校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以优异成绩迎接和庆祝建党100周年。

  今年要重点做好以下17个方面的工作:

  (一)持续深化综合改革。修订完善学校章程及相关管理制度,切实提升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贯彻落实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主动顺应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加快学科专业结构优化步伐,整合学校学科和人才资源,积极组建新型交叉学科,筹划建设数字经济学院、未来技术学院和现代产业学院。深化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向基层赋权增能,实现责权利一体下放、服务下沉,不断激发办学活力。

  (二)高水平发布实施“十四五”发展规划。对标国家和陕西省教育发展规划,讨论完善、编制印发学校《中长期(2021—2035年)暨“十四五”发展规划》及专项规划、学院分规划。建立落实规划工作台账,分解目标任务,加强执行监测,确保落实质量,推动“十四五”发展开好局、起好步。

  (三)做好办学125年并校65周年校庆工作。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精心策划制定校庆工作方案,突出校庆纪念的学术性、文化性和内涵性,组织召开校庆庆祝大会、校董校友大会、高端学术研讨会等校庆系列活动。以校庆为契机,全方位展示学校办学成就,进一步传承和弘扬建大精神,凝聚起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力量。

  (四)不断深化合作共建。加强与陕西省、教育部、住建部相关部门的对接沟通,落实共建各方支持学校发展的内容。主动对接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积极争取国家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的政策支持。组织召开校友合作与发展论坛,推动成立校友创业者联盟,促进人才互通、科技共享、资本共赢。筹备承办第四届全国“双一流”评价与建设论坛。

  (五)提升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坚持“以本为本”,落实“四个回归”,落实新修订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不断巩固本科教学中心地位,提升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加快专业升级改造,调整优化专业布局,推进新工科、新文科建设,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首批国家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内涵建设,跟踪做好新一批一流专业、一流课程申报工作。推进相关专业评估认证,确保通过国家验收认定。落实《人才培养质量达成情况评价管理办法》,强化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完善教学质量保障监控体系。加强标志性教育教学成果培育和建设,做好“十四五”规划教材建设项目和省级教学成果奖申报,力争实现新突破。以第二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实施为抓手,共建高水平校企工程实践教育基地。启动学校《授予学士学位实施细则》修订工作,严格学业过程管理,加大过程考核力度,严把毕业生学位授予关,让学生忙起来、教师强起来、管理严起来。做好新一轮审核评估准备。

  (六)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创新。贯彻全国、全省研究生教育大会精神,落实学校研究生教育改革实施意见,建设规模结构更加优化、学科特色更加凸显、高层次拔尖人才不断涌现的研究生教育体系。深入推进教学模式改革,组织开展研究生教学改革项目立项和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实施教材与课程建设“双百计划”,推动提升教学质量。加强关键环节质量监控,构建“校、院、学科、导师团队”四位一体监督落实机制,确保学位授予质量。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强化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积极申报建设国家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有序推进2020—2025年学位授权点周期性合格评估,跟踪做好专业学位水平评估,力争取得好成绩。加强学术诚信教育,健全学风和学术诚信约束机制。

  (七)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质量。总结双创经验,修订完善创新创业竞赛管理办法,研究制定创新创业课程建设指导意见。强化课程建设,设立专项资金,推进教学、考核方式革新,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进一步融合。继续扩大国、省、校三级科技训练项目覆盖面,加大本科生导师科研项目支撑力度,加强校外双创导师建设。加强竞赛组织管理,建立科学的竞赛教学指导培训体系,持续提升双创质量,争取在“互联网+”“挑战杯”等创新创业竞赛中取得更好成绩。充分利用创新广场等办学空间,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

  (八)做好招生就业工作。稳定本科生招生规模,改善生源结构,科学分析研判,做好新高考改革应对,确保生源质量稳步提升。持续加大研究生招生宣传力度,吸引更多优秀本科生攻读学校硕士学位。完善博士研究生“申请—考核”机制,加大直博生选拔力度,逐步扩大直博生规模。充分利用“24365智慧就业平台”,筑牢全员参与的就业工作体系,搭建多元化就业市场,不断提升就业水平和质量。

  (九)加强学科内涵建设。主动对接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重大需求,坚持优势学科创新发展,相关学科突出特色发展,新兴学科依托优势特色学科发展,推进学科交叉融合,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开展省、校“双一流”建设周期期满考核评价,全面总结建设成效,明确重点任务和目标举措,形成新一轮“双一流”建设方案。持续跟进学位授权点申报、第五轮学科评估工作,进一步提升学科声誉,力争实现既定目标。紧抓国家设置“交叉学科”机遇,推进交叉学科中心筹建,力争进入地方、国家支持序列,促进交叉学科加速发展。搭建学科建设大数据信息管理平台,提升学科建设信息化水平。

 (十)提升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以国家和陕西省有关重大人才项目为牵引,高质量完成年度百人引才目标。做好国家和省级优秀人才计划的申报工作,争取实现新突破。强化高层次人才培育,深入推进实施“圭峰”“雁塔”“青蓝”青年学者等校内人才计划,构筑校内人才高地。坚持分类指导、精准施策,全面推进教师评价改革,突出学术导向和实际贡献,完善准长聘制管理办法,修订完善职称评审实施细则,开展新一轮聘期考核和聘任工作。落实教育评价改革要求,持续推进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方向,更好地调动教职工干事创业积极性。

 (十一)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坚持“四个面向”,聚焦原始创新和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攻关,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提升改造传统特色研究方向和培育新的增长点。大力支持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平台建设,统筹规划科研平台布局,争取新增省部级平台3—4个。加强重大重点项目的组织策划,鼓励引导开展跨学院、跨学校联合攻关,力争获准国家级项目实现新突破。完善青年科研创新团队遴选和建设办法,加大中青年教师科研能力培养力度。加强标志性科研成果培育储备,拓宽申报渠道,争取获准国家科学技术奖1—2项,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40项以上。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与转化路径建设,提升成果转化数量和质量。积极融入军民融合国防科技创新体系,明确重点领域和主攻方向,促进科技成果在国防领域的应用与转化。出台科研诚信建设管理办法。

 (十二)增强服务社会能力。围绕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主动服务行业和地方重大需求,解决重大问题。加强智库和研究基地建设,打造高端智库品牌。推进疫情防控背景下继续教育模式创新,拓展城乡建设管理、市政环境、材料冶金等行业培训。积极推进校办产业改革,理顺责权利关系,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升校办企业服务社会水平和对学校高质量发展的贡献度。推进华清集团转型升级,重点发展高新技术及高成长性产业。积极稳妥推进华清学院转设,确保按期完成转设任务。

 (十三)推进国际交流合作。落实学校推进国际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启动“一院一策”工作方案,提升办学国际化水平。依托国家高端外国专家引进计划和陕西省外国专家服务计划,组织申报新一轮国家和省级学科创新引智基地,持续加大高端外籍人才引进力度。拓展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交流。迎接教育部对安德学院一个办学周期评估工作,确保顺利通过验收。

 (十四)强化公共服务保障。坚持开源节流,积极争取财政资金,加强预算管理、绩效评价和内部审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制定学校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以智慧校园建设为引领,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推进公房改革,更好地保障教学科研。深化节约型校园建设,积极申报绿色校园。逐步推进后勤社会化,不断提升后勤服务保障水平。升级雁塔校区交通管理系统,破解车辆管理难题。持续推进档案数字化建设。

 (十五)持续推进校园基本建设。组织编制草堂校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持续推进学府城(北区)报规报建工作。完成草堂校区主田径场施工、绿色建筑示范中心工程、教职工公寓室外工程和景观绿化工程。取得雁塔校区北院控制性详细规划批复,启动4个储备项目报规报建。完成雁塔校区实训大楼项目土建、安装及室外工程。完成两校区基建项目招标采购前期工作。

 (十六)大力推进民生工程。积极创造条件,不断提高教职工待遇。加强对离退休老同志的关心关怀,适时启动解决老同志反映集中的民生问题。实施雁塔校区图书馆、学生宿舍及食堂改造工程,做好老旧小区改造收尾工作,稳步推进雁塔校区多层住宅楼加装电梯工作。关注困难职工群体,加强教职工帮扶、救助、慰问工作。继续做好基础教育工作,为教职工提供优质基础教育资源。

 (十七)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帮扶政策和措施总体稳定,做好洛南县、丹凤县脱贫摘帽后续帮扶工作。充分发挥学校学科专业和人才优势,在乡村规划、产业升级、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组织开展以助力乡村振兴为主题的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和建档立卡学生精准帮扶。

  各位代表、同志们!

  站在新起点,踏上新征程,我们使命在肩,刻不容缓。征途漫漫,唯有奋斗。希望全校上下紧密团结起来,勠力同心,锐意进取,紧盯目标,真抓实干,以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