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成果展示 >>科研获奖

钢-混凝土组合结构与混合结构体系关键技术及其工程应用
编辑:      发表时间:[2016-08-26]       阅读:3808

项目名称-混凝土组合结构与混合结构体系关键技术及其工程应用

推荐单位陕西省
项目简介
本项目属于土木建筑领域。
-混凝土组合结构及与其复合的混合结构体系具有刚度大、强度高、抗震性能好及与其他结构比较所具有的技术经济综合优势,广泛应用于大型公共建筑及特殊、重载、复杂工业建筑。长期以来,课题组进行了型钢混凝土的试验与理论创新研究工作,在型钢混凝土结构与混合结构体系基本性能、受力机理、计算理论、设计方法方面取得了系列的创新性研究成果;针对地标性公共建筑和大型生命线复杂工业结构,对钢-混凝土组合结构与混合结构体系中的系列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开展了试验研究、数值模拟、理论分析和工程应用推广工作。
主要技术内容包括:(1)率先系统开展了型钢与混凝土粘结滑移性能、型钢混凝土梁疲劳性能研究,首次建立了考虑多参数影响的型钢混凝土粘结强度计算理论和考虑位置函数的粘结滑移本构模型,解决了型钢与混凝土之间的界面粘结强度、界面应力传递和界面数值模拟等关键科学问题,明确型钢混凝土梁疲劳性能的机理和参数效应,获得循环应力、疲劳裂纹尺度、寿命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完善了型钢混凝土结构基础理论。(2)开展型钢混凝土基本构件、关键节点性能研究,创立并完善了基于混凝土力学和修正平截面假定方法的型钢混凝土结构设计计算理论,开展高含钢率型钢混凝土组合柱力学性能及其承载特性的研究与应用,为我国型钢混凝土结构设计和工程应用提供了重要支撑,为相关结构体系创新提供基础条件。(3)完成了型钢混凝土框架结构模型抗震试验,建立了结构的动力分析模型、地震随机荷载作用下的弹塑性变形计算方法,建立型钢混凝土框架抗震设计方法,开展高层及超高层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构件的连接技术研究,形成了型钢混凝土框架结构成套技术。(4)对大型型钢混凝土框排架结构体系进行了试验及理论分析,提出了地震作用计算原理及抗震设计方法,建立了型钢混凝土框架-钢筋混凝土分散剪力墙混合结构体系的抗震设计理论。(5)对直接空冷钢-混凝土混合结构体系进行了系统的试验研究、理论分析,建立了符合国情的计算理论和设计方法。(6)创新发明了型钢再生混凝土组合结构体系、型钢混凝土异形柱结构体系,开展了两类新型结构体系性能的试验研究及破坏机理分析,建立了两类新型结构体系的抗震设计方法。
本项目研究成果已纳入国家规范和行业规程,成果已获国家核心知识产权29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出版专著6部,发表科研论文280余篇(SCIEI检索144篇);先后培养硕、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研究人员120余名。研究成果已成功应用于陕西法门寺合十舍利塔、上海环球金融中心、CCTV新台址主楼、广州新电视塔、西安咸阳国际机场航站楼、京沪高铁上海虹桥枢纽、华能国际铜川电厂600MW机组空冷结构、广西贵港中银大厦、中石油新疆指挥中心等60余项大型、地标性实际工程中。
主要知识产权目录
知识产权类别
知识产权
具体名称
国家
(地区)
授权号
授权
日期
证书
编号
权利人
发明人
发明专利有效状态
发明专利
一种量测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粘结应力的试验方法
中国
ZL201010138178.4
2011.
10.26
856428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白国良,
李晓文,
吴淑海等
有效
发明专利
再生混凝土双精控收缩测试仪
中国
ZL201110118493.5
2012.
12.19
1104537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白国良,
刘超,
尹磊等
有效
发明专利
一种拉线绕线电阻式位移传感器
中国
ZL200610026286.6
2006.
04.29
793897
同济大学
胡敬礼,
陈以一,
王伟等。
有效
发明专利
建筑中构件节点加固方法
中国
ZL201010575572.4
2012.
06.27
981884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杨勇,
薛建阳,
黄慧萍等
有效
发明专利
一种建筑用梁加固方法
中国
ZL201010575626.7
2013.
05.01
1189102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杨勇,
薛建阳,
黄慧萍等
有效
发明专利
建筑中的柱加固方法
中国
ZL201010575642.6
2012.
05.30
965047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杨勇,
薛建阳,
黄慧萍等
有效
发明专利
再生混凝土单排孔承重砌块及其制备方法
中国
ZL200910022223.7
2011.
05.04
770328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白国良,
朱丽华,
张锋建等
有效
发明专利
三排孔再生混凝土砌块生产模具
中国
ZL201110118495.4
2013.
03.20
1154081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白国良,
张锋剑,
刘超等
有效
发明专利
一种烧结页岩砌体双向自平衡剪压加载装置及试验方法
中国
ZL201210591667.4
2014.
11.10
732355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深圳市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白国良,
冯向东,
浮广明等
有效
发明专利
一种复合受扭的试验装置
中国
ZL201210538570.7
2014.
11.05
1509946
广西大学
陈宗平,
陈宇良,
薛建阳。
有效
国家级
工法
型钢混凝土结构倾斜提升大模板施工工法
中国
建质[2009]
162
2009.
10.19
GJYJGF
021-2008
陕西建工集团总公司
薛永武,
李忠坤,
王双林等
有效
国家级
工法
大角度倾斜钢骨结构安装施工工法
中国
建质[2009]
162
2009.
10.19
GJYJGF
026-2008
陕西建工集团总公司
薛永武,
李增福,
刘金荣等
有效
 
主要完成单位及创新推广贡献
单位名称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排 名
1
法人代表
苏三庆
所 在 地
陕西省西安市
单位性质
大专院校
传 真
029-82202330
邮政编码
710055
通讯地址
西安市雁塔路13号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对本项目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情况的贡献: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混凝土组合结构与混合结构体系科研团队与同济大学、长安大学、陕西省建工集团总公司等单位合作,长期从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及混合结构体系领域的研究工作。本申报成果以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和混合结构体系为对象,针对其计算理论和设计方法中的系列重要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进行了系统、全面、深入的研究。在型钢混凝土结构基本设计理论、型钢混凝土粘结滑移理论、型钢混凝土异形柱结构体系抗震设计方法、型钢混凝土框排架-钢筋混凝土分散剪力墙混合结构体系、空冷支架结构体系抗震设计理论与设计方法等方面取得了大量突破和首创性研究成果,填补了我国空冷技术研发的多项空白内容,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研究工作获得了20余项国家专利、6部专著、280余篇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已被国家规范和行业规程所采纳,大量研究成果现已成功应用于法门寺合十舍利塔、北京央视新主楼、西北第一高楼陕西信息大厦、西安咸阳国际机场航站楼、曲江文化中心、西安广电中心等一批重大公共项目,西安九洲花园、宝鸡凌云锦绣花园、铜川电厂、国华锦界电厂、韩城电厂、鞍山齐大山铁矿、青海桥头铝厂等60余项大型实际工程中,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
 
单位名称
同济大学
排 名
2
法人代表
裴刚
所 在 地
上海市
单位性质
大专院校
传 真
021-6598635
邮政编码
200092
通讯地址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对本项目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情况的贡献:
同济大学以陈以一教授为首的科研团队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长安大学、华东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上海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合作,在型钢混凝土梁的疲劳性能的研究方面做出了创新性的成果,为组合结构的精细化分析、建立设计计算方法及相关体系提供了理论支撑;在高含钢率型钢混凝土组合柱的力学性能及承载力特性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丰富,并被行业标准所采用,技术应用广泛;同时高层超高层建筑中推广使用型钢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并对其灾变机理及组合结构构件的连接技术进行了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成功的实现了组合结构在结构体系和构造技术的突破,在一批重点工程项目中获得应用。
关于高含钢率型钢混凝土组合柱、型钢混凝土组合梁和连接节点疲劳性能研究和钢混组合结构复杂节点关键技术在高层结构中应用等方面,并将这些研究成果成功地应用于北京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上海环球金融中心、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京沪高铁上海虹桥站、广州新电视塔等重大工程。一系列重大项目的成功建设,体现本单位在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与混合结构体系研究方面的技术先进性和可行性。
 
单位名称
长安大学
排 名
3
法人代表
马建
所 在 地
西安
单位性质
大专院校
传 真
029-82334110
邮政编码
710064
通讯地址
西安市南二环中段
对本项目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情况的贡献:
长安大学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同济大学、陕西建工集团总公司等单位合作,开展框排架结构体系地震灾变机理的研究工作,对型钢混凝土框排架结构体系地震灾变机理及关键异型构件性能研究具有重要贡献,明确框排架结构体系的破坏机理,提出了框排架结构体系中关键异型构件、节点的设计计算方法,推动了我国地震区型钢混凝土主厂房框排架结构体系的研究与应用。
长安大学参加空冷钢-混凝土混合结构体系大尺寸钢筋混凝土管柱、关键节点的试验研究及分析工作,对于掌握该结构体系在强震作用下的动力灾变特性有贡献,为系统提出大跨度钢筋混凝土管柱-钢桁架+斜撑混合式新型空冷结构体系有重要贡献。
长安大学的研究成果填补了我国现行规范关于变梁异型节点、截面宽度高度比大于2的框架柱、大尺寸钢筋混凝土管柱相关设计条文空白,保障了框排架结构体系、空冷钢-混凝土混合结构体系的安全,推动了我国地震区钢与混凝土混合结构体系的应用和发展。

 

 
单位名称
陕西建工集团总公司
排 名
4
法人代表
刘耀华
所 在 地
西安市
单位性质
国有企业
传 真
029-87280700
邮政编码
710003
通讯地址
陕西省西安市北大街199号
对本项目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情况的贡献:
陕西建工集团总公司,是陕西省国资委主管的国有大型建筑企业,注册资金12.5亿元。具有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和建筑工程甲级设计资质主营业务为建筑工程施工和房地产开发。
陕西建工集团总公司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长安大学、同济大学等单位合作,长期开展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和钢-混凝土混合结构体系大研究工作。参与结构体系的试验研发工作,主要负责技术成果的转化应用;先后将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节混合结构体系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法门寺合十舍利塔、西北第一高楼陕西信息大厦、西安广电中心、西安曲江文化大厦等一批重点工程的建设中,取得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在型钢混凝土结构技术的工程应用中,申报了国家级工法3项,获得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项。切实的促进了科研成果的技术转化,实现了“产-学-研”相结合。
 
单位名称
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排 名
5
法人代表
秦 云
所 在 地
上 海
单位性质
国有企业
传 真
021-63214301
邮政编码
200002
通讯地址
上海市汉口路151号
对本项目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情况的贡献:
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与同济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单位合作,积极开展钢-混凝土组合结构与混合结构体系的研究工作。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是国内超高层建筑参与设计数量最多、房屋高度最高的设计院,截止2014年6月底,总院原创或参与设计的200米以上超高层建筑已达130栋,其中300米以上40栋,这些项目中包括苏州中南中心(729米)、中央电视台新台址建设工程CCTV主楼(234米)、武汉绿地中心(636米)、天津高银117金融大厦(597米)等。
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及与之复合构成的混合结构体系是目前国内超高层建筑最主要的结构体系和结构构件,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基于研究成果和依托众多超高层项目的设计,注重在设计过程中的技术创新和经验积累,成为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和混合结构体系研究和研究成果应用的平台。
在中央电视台新台址建设工程CCTV主楼(234米)、苏州中南中心(729米)等项目中应用了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和钢-混凝土混合结构体系的研究成果。
 
单位名称
上海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排 名
6
法人代表
徐征
所在地
上海
单位性质
国有企业
传真
021-55885959
邮政编码
200080
通讯地址
上海市东大名路666号
联 系 人
潘如莉
单位电话
021-55885959
移动电话
13916965141
电子邮箱
panruli@scgtc.com.cn
对本项目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情况的贡献:
上海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同济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等单位合作,开展钢-混凝土组合结构与混合结构体系的研究工作和工程应用。
本单位以技术成果转化为目标,同济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科研单位关于型钢混凝土结构体系的科研成果为技术指导,以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的设计项目为依托,实现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与混合结构体系的工程实践。
本单位承担的多项高层超高层建筑中成功获得应用,如上海环球金融中心、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施工建造过程中应用了本项目研发的相关关键技术。
 
单位名称
广西大学
排 名
7
法人代表
赵艳林
所 在 地
广西南宁市
单位性质
大专院校
传 真
0771-3233922
邮政编码
530004
通讯地址
广西南宁市大学路100号
联 系 人
韦汉西
单位电话
0771-3272191
移动电话
13978606836
电子邮箱
hxwei@gxu.cn
对本项目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情况的贡献:
广西大学科研团队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科研团队开展合作,在型钢混凝土异形柱的基本受力性能、型钢混凝土异形柱框架空间节点的破坏机理及设计方法、再生混凝土复杂受力破坏机理及本构方程、型钢再生混凝土粘结滑移及传力机制,型钢再生混凝土异形柱框架结构和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的工程应用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研究成果已在广西贵港中银大厦、广西南宁天域香格里拉和广西南宁丽原天际城工程中得到应用,成功实现研究成果的技术转化吸收,并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主要完成人情况:
白国良
性别
1
中国
出生年月
195504
陕西西安
汉族
身份证号
 
归国人员
工作单位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技术职称
教授
最高学历
研究生
最高学位
博士
参加本项目的起止时间
199509月至201212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主要负责并完成本项目关键技术问题研究路线、方案的制定。主要承担并完成型钢混凝土基本构件、框架、异形节点、高烈度区框排架结构和空冷结构抗震试验研究、理论分析、设计方法建立等内容;负责成果在法门寺合十舍利塔、陕西信息大厦、西安咸阳国际机场航站楼、西安广电中心等重大公共项目和河北定州电厂、宁夏灵武电厂应用中的技术推广。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65%
在全部创新点均做出了主要的创造性工作,见附件1235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
201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项目名称:复杂钢结构施工过程时变分析及控制关键技术研究与工程应用,排名:第5,证书编号:2011-J-221-2-01-R05
 
陈以一
性别
2
中国
出生年月
195512
上海市
汉族
身份证号
 
归国人员
工作单位
同济大学
技术职称
教授
最高学历
研究生
最高学位
博士
参加本项目的起止时间
200301月至201212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主要负责并完成高含钢率型钢混凝土构件的理论研究及工程应用中关键技术问题研究技术路线、研究方案的制定,参与型钢混凝土受弯构件疲劳性能、高含钢率混凝土构件等内容研究;参与研究成果在CCTV大楼、广州新电视塔、上海环球金融中心、京沪高铁上海虹桥站等工程中应用。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60%
创新点123做出了主要的创造性工作,见附件1,2,3,5。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
2012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项目名称:国家体育场(鸟巢)工程建造技术创新与应用,排名:第4,证书编号:2012-J-221-2-08-R04
200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项目名称:国产化智能温室及其环境控制系统等配套设施的研制,排名:第7,证书编号:2007-J-220-2-05-7
 
薛建阳
性别
3
中国
出生年月
197003
河南洛阳
汉族
身份证号
 
归国人员
工作单位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技术职称
教授
最高学历
研究生
最高学位
博士
参加本项目的起止时间
199509月至201212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负责型钢混凝土异形柱结构体系的设计及基本力学性能的研究,完成了型钢混凝土异形柱及其框架节点的低周反复加载试验,明确了该新型结构体系的地震反应机理及性能控制指标,建立了相应的抗震设计计算方法与构造措施,撰写研究报告,同时负责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60%
创新点1,3,6做出了主要的创造性工作,见附件1,2,3,5。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吴涛
性别
4
中国
出生年月
19769
安徽霍山
身份证号
 
归国人员
工作单位
长安大学
技术职称
教授
最高学历
研究生
最高学位
博士
参加本项目的起止时间
200103月至201212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对于异型节点的性能及设计方法有贡献,完成18件变梁节点抗震性能试验,提出变梁节点破坏机理;对于框排架结构体系性能有重要贡献,完成600MW框排架主厂房抗震性能试验研究,开展平扭耦联地震反应分析,提出框排架结构体系设计计算方法。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60%
在创新点1,4,6做出了主要的创造性工作,见附件1235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童乐为
性别
5
中国
出生年月
1961.5
上海市
身份证号
 
归国人员
工作单位
同济大学
技术职称
教授
最高学历
研究生
最高学位
博士
参加本项目的起止时间
200510月至201212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负责并完成了型钢混凝土梁及其连接节点的疲劳性能的理论分析、试验研究、数值计算的研究工作,提出了型钢混凝土梁疲劳损伤数值分析方法和疲劳强度设计方法,参与了混凝土柱-钢管斜撑-牛腿-环梁复杂节点性能关键问题的研究,提出了复杂节点考虑弯矩、轴力、剪力、扭矩受力状况的性能测试方法与技术。参与研究成果在工程中的推广应用。占本人工作量的60%
在创新点1,2,3做出了主要的创造性工作,见附件1,235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薛永武
性别
6
中国
出生年月
19551014
陕西榆林
汉族
身份证号
 
归国人员
工作单位
陕西建工集团总公司
技术职称
正高级工程师
最高学历
本科
最高学位
学士
参加本项目的起止时间
200402月至201212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主要负责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与混合结构体系的成果转化,将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的研究成果在法门寺合十舍利塔、西安曲江文化大厦等技术难度大、社会意义巨大的形象工程成功应用,并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55%
在创新点3做出了主要的创造性工作,见见附件1,23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性别
7
中国
出生年月
197611
江西吉安
汉族
身份证号
 
归国人员
工作单位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技术职称
教授
最高学历
研究生
最高学位
博士
参加本项目的起止时间
199709月至201212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负责型钢混凝土粘结滑移性能的研究,完成了推出试验,获得混凝土强度、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型钢埋置长度、横向配箍率等对钢与混凝土之间粘结强度的影响,建立了粘结强度计算公式及粘结滑移本构关系,提出了粘结锚固措施及最小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撰写研究报告。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60%
创新点1,2做出了主要的创造性工作,见附件1,2,3,5。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陈宗平
性别
8
中国
出生年月
1975.7
广西玉林
身份证号
 
归国人员
工作单位
广西大学
技术职称
教授
最高学历
研究生
最高学位
博士
参加本项目的起止时间
20019月至201412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在型钢混凝土异形柱的基本力学行为及抗震性能、型钢混凝土异形柱框架空间节点的破坏机理及设计方法,再生混凝土三轴受压破坏准则及本构方程、型钢再生混凝土界面粘结滑移性能及剪力传递,以及型钢混凝土异形柱框架结构、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的工程应用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55%
创新点1,6做出了主要的创造性工作,见见附件1,235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姜维山
性别
9
中国
出生年月
192705
山东海阳
汉族
身份证号
 
归国人员
工作单位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技术职称
教授
最高学历
本科
最高学位
学士
参加本项目的起止时间
199509月至201212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项目研究规划,组织协调,研究方案制定,人才培养。组织和完成型钢混凝土受弯构件、受压构件、梁柱连接节点及框架的试验研究,完成研究报告的审核,主要参加国家规范和行业规程相关条文的编撰。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50%
创新点1,2,6出了主要的创造性工作,见附件2,3,5。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赵鸿铁
性别
10
中国
出生年月
193902
江苏常州
汉族
身份证号
 
归国人员
工作单位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技术职称
教授
最高学历
研究生
最高学位
硕士
参加本项目的起止时间
199509月至201212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项目研究规划,组织协调,研究方案制定,人才培养。主要参与并完成了型钢混凝土推出试验和型钢混凝土异形柱及其框架节点的低周反复加载试验,完成研究报告的审核。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50%
创新点1,6出了主要的创造性工作,见附件2,3,5。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赵宪忠
性别
11
中国
出生年月
197205
吉林桦甸
汉族
身份证号
 
归国人员
工作单位
同济大学
技术职称
教授
最高学历
研究生
最高学位
博士
参加本项目的起止时间
200509月至201212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主要参与完成高含钢率SRC柱受力性能的试验研究、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进行了38个不同含钢率、轴压比、配箍率、剪跨比、截面形式、材料配比的SRC轴压构件和压弯构件试验,建立了精确的有限元分析模型,提出了SRC构件的截面强度计算方法和构件滞回模型,给出了提高高含钢率SRC构件受力性能的设计方法和构造措施。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55%
创新点3做出了主要的创造性工作,见附件2,3。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朱丽华
性别
12
中国
出生年月
197907
江苏常州
汉族
身份证号
 
归国人员
工作单位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技术职称
副教授
最高学历
研究生
最高学位
博士
参加本项目的起止时间
200209月至201212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负责型钢混凝土框架-钢筋混凝土分散剪力墙混合结构体系的抗震性能研究。完成了混合结构体系模型的拟动力试验,明确了地震反应控制指标和薄弱部位,提出了抗震构造措施,撰写研究报告。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50%
在创新点4,6做出了主要的创造性工作,见附件5。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姜文伟
性别
13
中国
出生年月
196805
上海
汉族
身份证号
 
归国人员
工作单位
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技术职称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最高学历
本科
最高学位
学士
参加本项目的起止时间
200302月至201205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主要负责、参与高含钢率SRC柱受力性能的理论分析、试验研究与设计应用工作;在担任结构专业负责人的中央电视台新台址建设工程CCTV主楼项目中,高含钢率SRC柱得到首次采用,30%含钢率、多腔箱形截面SRC柱,超越了国内、外规范对该类构件的控制范围。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50%
创新点1做出了创造性工作,见附件2,3。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刘祖强
性别
14
中国共产党
出生年月
198411
山东青岛
汉族
身份证号
 
归国人员
工作单位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技术职称
副教授
最高学历
研究生
最高学位
博士
参加本项目的起止时间
200709月至201212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负责并完成了型钢混凝土异形柱结构体系的计算分析,建立了型钢混凝土异形柱的正截面和斜截面受剪承载力及节点核心区的受剪及剪扭承载力计算方法,提出了相应的构造措施,撰写研究报告。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50%
对创新点6作出了重要贡献,见附件2,5。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性别
15
中国
出生年月
196806
上海
汉族
身份证号
 
归国人员
工作单位
上海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职称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最高学历
本科
最高学位
学士
参加本项目的起止时间
200603月至201212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主要参与型钢混凝土结构节点的试验研究、理论分析,研究报告的撰写;负责上海环球金融中心、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等工程中相关关键技术研究成果的转化。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50%
创新点2做出了创造性工作,见附件3。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版权所有: | All Right Reserved 2016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雁塔校区 地址:西安市碑林区雁塔路中段13号 710055 电话:029-82201498转8512 | 陕ICP备05001615 V8.0-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