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通知公告  |   工作动态   |   党建历史   |   回眸党代会  |  辉煌成就
当前位置:首页>>> 辉煌成就
自强不息 奋发有为 再谋我校学科建设发展新篇章——第九次党代会以来我校学科建设工作回顾
阅读次数:[792]  发布时间[2009-12-23]

自强不息  奋发有为  再谋我校学科建设发展新篇章

——第九次党代会以来我校学科建设工作回顾

    学科建设是高校改革和发展的龙头,是高等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的主要标志。没有一流的学科,就不可能培养一流的人才、出一流的成果,更不可能建设一流的大学。因此,学科建设是高校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基础,是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2004年以来,我校学科建设工作认真落实“十一五”学科建设发展规划,统一思想,扎实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学科现状

    2004年以来,我校学科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截止目前,共拥有国家重点学科3个(结构工程、环境工程、建筑设计及其理论),陕西省重点学科27个(含10个自主设置二级学科);拥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个(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建筑学和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4个(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建筑学和管理科学与工程),二级学科博士点25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2个,二级学科硕士点66个;博士点涉及工学、管理学2个学科门类;硕士点涉及哲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等7个学科门类,已基本覆盖了学校所有的本科专业。

我校近五年学科建设情况对比图

    二、学科建设发展成效

   (一) 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坚持学科建设的龙头地位不动摇

    长期以来,我校高度重视学科建设工作,坚持以“狠抓学科建设上水平”作为学校的总体发展思路,启动了四大奠基工程之一的学科建设工程,调整并完善了由校长任组长的校学科建设领导小组,成立了校学科建设办公室,各学院(系)成立了由院长(主任)任组长的院(系)学科建设领导小组,初步形成了学校-院(系)-学科的三级管理体制,真正将学科建设工程作为学校的核心工作、“一把手”工程常抓不懈。2004年召开的全校学科建设工作会议,使全校进一步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强化了学科建设的龙头地位。“十一五”期间,学校进一步明确了“以工程学科为主体,理工科相互支撑,文、理、工、管、艺、法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建设定位,逐步确立了“创新传统优势强化学科融合优化学科结构,打造强势梯队,建设一流基地,发展新兴学科”的学科建设工作指导思想。

   (二) 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坚持以重点学科建设为核心

    作为划转院校,建设经费的不足是学校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因此,学科建设必须要明确重点,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将“好钢用在刀刃上”,优先建设和发展若干重点学科,取得了明显成效。2007年,我校结构工程、环境工程两个国家重点学科顺利通过了国家重点学科评估,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学科增补为国家重点学科,至此,我校国家重点学科数量增至3个。

    2008年,我校以省级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为契机,进一步明确了结构工程、环境工程、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等国家重点学科的核心地位,重点建设市政工程、建筑技术科学、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材料学等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学科和省级重点学科,力争实现国家重点学科新的突破。同时,发挥传统优势学科的示范和带动作用,通过学科交叉与融合,促进相关学科和新兴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在继承中求创新,在传统中求特色,逐步构建了重点突出、层次合理的学科建设格局。

我校召开重点学科建设工作会议

       (三)科学规划,分层建设,不断完善和优化学科结构

    2004年以来,根据各学科的发展历史和学科水平的差异,我校将现有学科分成三个不同的层次进行建设。第一层次是拥有国家重点学科的土木、建筑、环境类优势学科;第二层次是拥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和较早拥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理工类学科;第三层次是人文社科、艺术、外语、体育类学科。并结合各个学科层次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规划和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2006年国家第十批学位点授权审批中,我校新增一级学科博士点2个(建筑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二级学科博士点3个(材料加工工程、城市规划与设计、建筑技术科学),一级学科硕士点10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3个。管理学门类博士点的获得打破了我校仅有工学类博士点的状况,使我校向多科性的国际知名、国内高水平大学迈进了坚实的一步。

    此外,2004年以来,我校以传统优势学科为依托,先后在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建筑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等一级学科博士点下,自主设置了智能建筑环境技术、建筑文化、管理系统工程等7个二级学科博士点,使我校自主设置的二级学科博士点达到10个。这些学科的设置对于促进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尤其是学科群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实现我校学科建设新的突破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我校现有博士学位授权点分布情况示意图

(★为自主设置二级学科博士点)

    (四)多方筹措资金,大力促进学科基地建设

    学科基地是学科发展的重要支撑条件,也是产出高水平科技成果和培养高水平人才的基础。多年来,我校高度重视学科基地建设,建成了国家干法水泥回转窑预热预分解技术研究推广中心、结构与抗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西北水资源与环境生态重点实验室等一批高层次学科基地。并于2007年获准建设陕西省西部建筑科技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标志着我校学科基地建设再上新台阶。

    2006年,通过校内外深入调研,我校制定了《2007年-2010年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专项资金--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项目规划》,在2007年、2008年和2009年的项目实施中,共获准建设经费3700万元。2008年启动的省级重点学科专项资金也对我校的学科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在2008年的项目申报中,我校共有17个学科获准建设经费1620万元,此项目将连续安排5年。此外,学校投入数亿元新建了工科楼、土木工程实验研究中心、环境教学大楼、逸夫楼等,并以学科立项等形式先后投入300余万元重点支持部分学科改善学科条件。

年度

2007

2008

2009

合计

数量(项)

5

5

5

15

金额(万元)

900

1300

1500

3700

2007、2008、2009年我校中省共建获准建设项目情况汇总表

项目类别

国家重点学科

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学科

省重点建设学科

合计

数量(项)

3

13

1

17

金额(万元)

560

1020

40

1620

2008年我校省级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获准建设项目情况汇总表     

    (五) 以人为本,打造强势学科梯队,促进拔尖人才辈出

    近年来,我校通过提高骨干教师待遇,制定系列激励政策,吸引和稳定高层次人才,着力打造各学科领域的领军人物,形成了一批结构合理、学术水平高、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和学科团队。继2003年我校徐德龙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之后,2007年我校博士生导师王晓东教授光荣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在2007、2009年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工作中,我校均有教授成为有效候选人;2007年我校又新增1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使我校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增至2人;在2008年第六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换届中,我校有3名教授当选;2008年,我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的 “西北城镇水资源再生利用与水质安全保障”科研团队成功入选“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2009年,我校还获准建设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标志着我校高水平学科队伍建设再上新台阶。

名称

中国工程院院士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陕西省三五人才

教育部创新团队

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

数量

2

3

2

3

6

9

1

1

我校高层次学科队伍建设情况汇总表

三、学科建设近期目标

    (一)以创建国内一流、国际先进水平的学科为目标,建设好结构工程、环境工程和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国家重点学科,确保其在国内的领先地位。

   (二)通过五年的建设,力争实现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的突破。

   (三)以国家重点学科为目标,重点建设市政工程、材料学、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和建筑技术科学等学科,力争在下一轮国家重点学科增补中实现国家重点学科新的突破。

   (四)进一步优化完善学科结构,加大对理学、信息、人文和艺术等类学科的建设力度,积极成功申报一批此类学科的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逐步加强文、理学科对工科的支撑作用。

   (五)在第十一批学位授权点申报中,争取新增一级学科博士点1—2个,新增二级学科博士点2—3个;争取新增一级学科硕士点5—6个。争取新增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3个。

   (六)培养造就2—3名有实力冲击院士的领军人物。

   (七)以建设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西部建筑科技重点实验室为契机,建设若干个高水平学科基地。

    总之,今后五到十年是我校走向研究教学型大学的关键时期,全校上下要在校党委、行政的领导下,自强不息,奋发有为,坚持学科内涵建设,不断强化学科优势,实现学科建设的跨越式发展,为把我校建设成为研究教学型的大学而奋斗。

   (学科建设办公室供稿)

                                

   
主办:中国共产党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第十次党代会筹备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地址: 西安市雁塔路13号 邮政编码:710055 电话:(029)82202130 站点设计 网络中心信息管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