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通知公告  |   工作动态   |   党建历史   |   回眸党代会  |  辉煌成就
当前位置:首页>>> 辉煌成就
第九次党代会以来我校科技工作回顾
阅读次数:[621]  发布时间[2009-12-23]

第九次党代会以来我校科技工作回顾

    在科学发展观和“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方针指导下,在校党政的领导和各院(系)、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以及全体科技人员共同努力下,我校科技工作坚持“十一五”规划确立的基本原则和工作思路通过强化重大科技项目培育,拓宽科技项目获取渠道,完善学校科技管理体系,加强科技项目过程管理,做好科技成果产出,鼓励各院(系)开展产学研联合,促进科技平台建设,营造浓郁科技氛围,使我校的科研实力大大增强,实现我校科研工作跨越式发展

    “十五”以来,我校先后承担了各级各类纵向项目1500多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00多项;科技项目经费到款较“九五”实现翻番,到款额累计超过6亿元,年科技经费合同额超过1亿元。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重大国际(地区)合作项目、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十五”、“十一五”科技攻关项目、“863计划项目”、“973计划项目”等国家级大项目方面均实现了新的突破;完成了一大批具有重要影响的建筑设计和规划设计任务;科技平台建设日新月异,建成了“西部建筑科技国家重点实验室(筹)”、“陕西循环经济工程技术院”等一大批创新平台;我校论文被三大检索收录、科技论文(著作)的发表(出版)、专利的申报和授权数量大幅增长;我校与兄弟单位合作完成的“现代钢结构稳定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及“三高地区军队营房修建技术研究”获得了200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此外还有60多项成果获得各级奖励。

    在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校长徐德龙院士以突出贡献被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科学技术部联合授予“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荣誉称号;我校参加设计的“太钢新建150万吨不锈钢工程”、“宝钢工程”、“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工程”成功入选新中国成立60周年“百项经典暨精品工程”。此外,我校主持设计的“汉阳陵帝陵外藏坑保护展示厅”、“贾平凹文学艺术馆”获得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大奖”

    一、产学研强强联合,共促科技发展

    多年来我校秉承“立足西部,面向全国,发挥优势,促进发展”的发展理念,围绕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通过大力推进科技成果实施与转化,带动相关产业结构调整与技术升级,为构建创新型社会贡献了力量。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的灾后重建中,我校依靠土木、建筑、环境等优势学科,在抗震救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校长徐德龙院士针对地震中出现的震害现象和暴露出的突出问题撰写的“完善和重构我国城镇抗震建设新体系”专题报告,得到了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同志的重要批示,并要求立即转发落实。我校专家在抗震救灾中的专业素质及敬业精神得到了主管部门、灾区政府和群众的高度赞誉。此外,我校又承担了新疆建设厅科技项目“西部村镇适宜性建筑结构体系研究”,该研究研发出的新型现浇石膏土坯墙抗震民居,在新疆喀什地区已经建成3000余户民房示范工程。计划在陕南宁强县、四川小金县(藏区)、广元及甘南文县进行多个试点工程建设。

    粉体工程研究所是由校长徐德龙院士为科研骨干的研究所,多年来承担了一系列科研项目,其研究成果取得了巨大社会效益。“高固气比水泥悬浮预热和预分解技术”是粉体所历经20多年研究,开发出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及装备。该技术已建成了10多条水泥熟料生产线,产生了重大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新型工业废弃物超细微粉的加工工艺”在江苏沙钢、陕西龙门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四川川威集团、山西长治钢铁集团、山东莱钢集团等多家大型钢铁企业成功建成了多条各项技术指标居世界领先水平的年产百万吨级渣粉生产线,取得了丰富的工程转化经验,技术的工业化水平居国内领先。

    我校建筑学科依托建筑设计研究院、规划设计研究院两个国家甲级院,先后承接和完成了多项国家级规划设计任务。“汉阳陵俑博物馆工程”、“贾平凹文学艺术馆工程”获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中国建筑设计最高荣誉奖。“百项经典暨精品工程”之一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工程”,在国家文物局领导现场视察后,对该工程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向国务院予以汇报。此外,《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修编(2002-2010)》及《西安历史文化名城复兴规划》等,为我国重要文化遗址的保护与研究,区域和城镇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耐磨材料研究所及以该研究所为技术依托设立的西安中星材料有限责任公司,先后承担了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以及省市级地方科研项目,获得国家专利40余项,建成了占地202亩的中星材料产业化生产基地。该研究所及公司的多项技术和产品居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产品已广泛应用于冶金、矿山、煤炭、电力、化工、石油等耐磨防腐领域,累计实现产值5亿多元,被列为教育部耐磨材料与技术工程研究中心、陕西省耐磨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省纳米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西安市耐磨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依托实体。2003年被授予“西部大开发优势企业500强”,2006年被授予“陕西省优秀科技创新企业”,2008年被陕西省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

   “水源水库水质污染及富营养化的扬水曝气”系列技术是依托国家863重大专项课题成果成功应用于天津水源水的藻类控制和山西汾河水库的氨氮控制,3年多的运行结果表明,扬水曝气技术抑制藻类生长和控制水中氨氮效果显著,与常规水质预处理技术相比运行费用大大降低。该项系列技术申报和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项,目前正在西安黑河金盆水库水源水质改善工程中推广应用。“城市污水处理与再生利用示范工程”是陕西省重大科技专项计划项目,是多项国家重大重点项目的研究成果。该项目实现了污水资源化,大幅度降低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费用和处理成本。

    我校牵头完成的陕西省重大科技专项项目“洁净兰炭生产与资源综合利用成套技术及装备”,建成单炉年处理煤炭量50万吨,年产兰炭30万吨、煤焦油3万吨、煤气3亿标立方米的大型兰炭炉,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套兰炭生产装备,大幅度提高了资源综合利用和环保水平,推进了陕北兰炭行业的清洁生产和产业升级换代。

    我校承担的“空冷结构体系关键技术与应用研究”系列课题,指导通辽电厂空冷结构的设计与施工,实现了电厂空冷结构国产化,为华能铜川电厂和国华锦界电厂空冷结构建设节省成本300万元,被列入国家“十五”重大装备研制计划。

    二、夯实基础,平台建设扎实推进

    目前,学校已建成“西部建筑科技国家重点实验室(筹)”、“陕西循环经济工程技术院”、“教育部生态水泥工程研究中心”、“西北水资源与环境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陕西省环境工程重点实验室”、“陕西省结构与抗震重点实验室”、“陕西省纳米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陕西省生态建筑材料工程技术中心”、“陕西省古迹遗址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省污水处理与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30多个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52个校内科研机构平台建设不仅是充分发挥产学研联合优势的基础,而且是培养科研人才的摇篮。

    三、科学管理,科技管理日益完善

    我校科研实力的迅速提升和科技管理的科学性密不可分。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建设,我校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科技管理体制,实行分管副校长领导,科技处组织协调、各院(系)密切配合的科技工作管理体系。其中,科技处作为科技管理的主要机构,负责全校科学研究、对外科技开发与合作、学术交流、国际科技合作、科研成果、科研经费、科研物资、科研机构、科研队伍、科研保密、科技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工作;院(系)的科研管理工作主要由主管科研的副院长负责,配合科技处完成各项科研工作。

    我校科技管理工作多次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表彰和奖励,先后获得全国高校科技管理先进单位、全国建筑技术创新工作先进单位、陕西省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先进集体、陕西省专利工作先进单位、陕西省知识产权工作先进单位、科技成果管理先进单位、“十五”全国高等学校科技管理先进团队等荣誉和奖励。

    今后,我校科技工作将继续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全面贯彻《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精神,在科技管理上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培养创新人才,凝聚创新团队,搭建创新平台,构建创新体系,承担大项目,创造大成果,为建设教学研究型大学和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

    (科技处供稿)

   
主办:中国共产党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第十次党代会筹备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地址: 西安市雁塔路13号 邮政编码:710055 电话:(029)82202130 站点设计 网络中心信息管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