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通知公告  |   工作动态   |   党建历史   |   回眸党代会  |  辉煌成就
当前位置:首页>>> 辉煌成就
第九次党代会以来我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回顾
阅读次数:[643]  发布时间[2009-12-23]

第九次党代会以来我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回顾

    2005年以来,在校党政班子的正确领导下,研究生学院按照“稳步发展,提高质量,注重创新,突出特色”的发展思路,坚持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统筹兼顾,实现了我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事业跨越式发展。我校研究生教育的学科门类日趋合理,培养体系基本建立,管理体制逐步规范,研究生培养的条件不断改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升学校声誉和综合实力,为国家培养高层次人才等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这五年,是我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全面快速发展的五年。五年中我校共招收全日制硕士6598人,博士639人,在职硕士1163人,共为学校筹集办学资金约1.67亿元。授予博士学位230人,授予硕士学位4720人,授予工程硕士和风景园林硕士632人。广大研究生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全体导师潜心治学、悉心指导,共同取得了丰硕教学、科研成果。

    一、研究生培养机制创新取得重大突破

    近年来,我校研究生教育开拓进取,不断创新,针对中央划转西部院校研究生教育面临领导体制、服务面向、培养目标变化和地区欠发达、资源不足、培养经费短缺的实际情况,逐步明确和确立了创新性工程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全力构建研究生教育的“五工程”培养体系,即课程设置面向工程,课程教学结合工程,论文选题源于工程,科技活动贴近工程和研究成果引领工程,实现了培养与工程的紧密结合,确立了高素质创新性工程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通过与中冶集团等4家大型企业和研究院合作共建研究生学院,实现对研究生教育资源的“共建、共管和共享”,充分利用企业创新平台,提升研究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有效解决了资源不足和经费短缺问题,研究生培养机制创新取得了重大突破。该模式凝练的研究成果2009年先后获得陕西省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等奖项。

    二、研究生招生工作取得较快发展  

    研究生招生工作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基础,是培养高质量研究生的前提。我校研究生招生工作以提高生源质量为核心,优化研究生选拔机制。报考人数增幅一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居陕西省前列。以2009年为例,全国2009年硕士报名人数增长3.4%;陕西省增长3.0%。我学校报名人数增长14.1%,增长率比全国和陕西省分别高出10.711.1个百分点。在全国853个招生单位中,我校报考人数与录取人数比例排在全国第94位。更为可喜的是由于我校专业特色突出,符合西部在开发和少数民族地区人才培养需求,经教育部批准,我校自2010年起成为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计划招生单位。

    三、研究生培养条件逐步改善

    我校高度重视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并在研究生学科建设、学位点申报、导师队伍建设以及研究生培养的实验条件等方面进行大量的资金投入,初步改善了我校研究生培养条件。我校现有结构工程、环境工程和建筑设计及其理论3个国家级重点学科;省部级重点学科27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2个,二级学科硕士点68个;一级学科博士点4个,二级学科博士点25个。工程硕士等5个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目前,硕士授权点涉及哲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和管理学等七个学科门类,基本覆盖学校所有本科专业。建设了“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陕西省西部建筑科技重点实验室”、“教育部生态水泥工程研究中心”、“西北水资源与环境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陕西省纳米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 结构与抗震实验室”、“陕西省古迹遗址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省污水处理与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为代表的科技创新平台。校史馆贾平凹文学艺术馆建筑馆自然科学展示馆材料与矿物标本陈列馆中国音乐史博物馆等场馆相继落成,成为涵育研究生人文素养的基地。设施一流的研究生高层公寓已投入了使用,彻底解决了研究生住宿紧张的问题。

    四、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

    我校历来重视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先后出台了有关研究生导师选聘与管理、校外兼职教授申请研究生导师等一系列文件,不断完善规章制度。对拟选聘导师的师德教风、学术水平、科研项目等进行严格的审查和评议;坚持开展新增导师培训工作。五年时间里,共培训博士生导师44人,硕士生导师219人。目前,学校现有研究生指导教师488人,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111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7人。形成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知识和年龄结构相对合理的研究生导师队伍。

    五、研究生教育管理更加规范

    加强研究生管理队伍建设,规范研究生管理体系,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目前,我校已经初步建立了一支年龄、知识结构合理,管理权责明晰的研究生教育管理干部队伍,研究生教育管理人员队伍整体素质普遍提升,管理体制不断完善:

    1、通过制度建设推动培养质量的提升。研究生学院先后修订了《研究生教育管理暂行办法》、《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暂行规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暂行规定》、《研究生学术论文奖励办法》等一大批规章制度,强化管理,确保培养质量。在保证研究生培养方案相对稳定的同时,我校根据学科发展趋势和社会需求,定期对研究生培养方案进行调整,使人才培养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近几年来,学校通过加大研究生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奖励力度,努力争取各类研究生奖学金,设立博士创新基金,评选优秀博士和硕士论文,加强和改善导师管理等工作,不断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2、研究生教育管理实现化信息化。研究生学院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研究生教育信息管理系统,使得学校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实现了科学、精准、便捷,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目前该系统的总访问量已逾140万余次,经济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在陕西省教育厅组织的成果评审中,专家认为该系统是一个先进的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成果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在同类规模研究生院校中处于领先水平。目前该系统推广至西安石油大学。

    3、加大学位论文评审力度切实保障论文质量

    学位论文集中体现研究生科研能力和培养质量,为了提高我校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总体质量和创新水平,保证学位授予质量,学院在管理过程中以“质量为重心、制度为保证”,坚持对所有博士生学位论文实行双盲评审,对硕士生学位论文采取逐步增加盲评比例的方式,进一步完善论文盲审制度。五年来共盲评博士学位论文460余篇,硕士学位论文100余篇。为防止学术不端行为,积极加入学术不端行为网络检测行列,2009年所有毕业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均经过该系统的检测,有效杜绝了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

    六、校园学术氛围愈加浓郁

    营造良好学术氛围有利于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与科研创新能力,研究生学院通过开展入学教育、举办专家讲座和高水平学术会议等一系列举措,使得我校园学术氛围愈加浓郁。首先,每年新生报到后,研究生学院都要进行系统的入学教育。教育内容除了学习《研究生手册》外,还要参观校史馆、贾平凹文学馆、中国音乐史馆等展馆,使学生接受校园文化的熏陶。其次,研究生学院利用校园开放日等活动,邀请校内外知名学者到我校举办高水平学术报告会,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金属学及材料学专家师昌绪教授,长安大学李佩成院士,著名军事科普专家、国防科技大学教授乔松楼少将,百家讲坛主讲人、我国著名科普专家袁正光教授,著名作家、社会活动家肖云儒等一大批专家、学者都到我校讲学,得到广大师生的热烈欢迎。特别是2009年全国土木工博士生学术会议等一系列高水平学术会议的举办更是极大地丰富了我校学术氛围。

    七、研究生成为我校科研生力军

    我校研究生积极参加科研实践活动,对我校的科研贡献率显著提高,已成为科研的生力军,作为主要参加人,我校研究生先后参与了高固气比水泥悬浮预热预分解理论和技术密肋壁板轻型框架结构住宅体系理论与应用研究黄帝陵整修规划设计秦始皇陵保护规划及国家遗址公园规划汉阳陵保护规划及博物馆建筑设计唐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总体规划汉长安城遗址保护规划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华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规划研究西部水乡城乡统筹总体规划等各类国家重大工程项目509项,占学校总项目数的56.0%20062008年,学校被授权专利共85项,其中研究生直接参与36项,占总数的42.4%;学校获各类科研奖的项目共有56项,其中研究生直接参与30项,占获奖总数的53.6%2008年,仅以CSCD期刊为例,研究生在此类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93篇。同年,研究生参与论文被SCISCIEEIISTP等检索期刊收录论文占学校被检索的比例分别为29%、54%、76%、80%。

    我校博士生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团在陕西省丹凤县开展的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成为上千支高校实践队伍中唯一被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专题报道的实践团队。2008年,在“情系灾区人民,共建和谐家园”为主题的社会活动中,主要由我校土木工程学院研究生组队的实践队伍获得“全国社会实践优秀团队”。

    八、研究生培养质量稳步提高

    随着我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深化,我校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稳步提高。2004级硕士王训宏同学在校期间先后参加了5项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13篇。荣获第五届“陕西省大学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和首届宝钢教育基金优秀学生特等奖等荣誉,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王兆国、陈至立等同志的亲切接见。2002级博士生丛海兵同学一直坚持在工程现场开展各项研究工作,参与国家“863计划”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各1项,发表学术论文12篇,已获发明或实用新型专利4项,分别获得陕西省专利一等奖和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二等奖等多项奖励。其博士学位论文《扬水曝气水源水质改善技术研究》获得陕西省优秀博士论文荣誉称号。

    建筑学院研究生在20052008UIA国际竞赛中分别获得第二名、第七名和优秀奖;环境学院研究生参加“第六届艾默生杯数码涡漩中央空调设计应用大赛”获“未来之星”奖等。

    我校毕业研究生受到用人单位的充分肯定。中冶集团、中钢集团、宝钢集团、酒钢、万科集团、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和西北建筑设计院等单位普遍认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培养的研究生‘上手快、工程精、效率高’,在动手能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创新协作与组织管理能力方面都体现出了较高水平”。土木、建筑、材料和冶金工程等学院研究生自2001年起,连续五年就业率保持100%

    九、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屡获殊荣

    研究生学院积极运用先进的管理理念,推动研究生管理队伍建设,把制度建设与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自觉性相结合。“爱岗敬业,以人为本”已成为一种文化和宝贵的无形资产。由于严谨、扎实的工作作风,我校连续多年被委派承担全国硕士生入学统一考试陕西省数学试卷的评卷工作,学院工作人员以良好的精神风貌和综合素质,受到了教育部、陕西省考试管理中心以及兄弟单位的普遍称赞,为学校赢得了荣誉。经过多年的努力,学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单位先后多次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陕西省教育厅和学位办、陕西省招生委员会授予“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先进集体”、“陕西省研究生培养工作先进单位”、“陕西省研究生招生工作先进集体”、“陕西省研究生创新教育先进单位”、 “陕西省高等学校重点学科建设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多人次被评为全国及省部级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先进工作者,2009年先后获得陕西省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等奖项。

    叩石垦壤育精英,殚精毕力开新格。过去的五年,是我校研究生教育事业蒸蒸日上的五年,是硕果累累的五年,广大师生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实现了研究生教育事业突破性发展。研究生学院将竭诚工作,不辱使命,为全面推进我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再上新台阶,早日把我校建成国际知名、国内高水平的大学,不懈努力。

    (研究生院供稿)

                                  

                               

   
主办:中国共产党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第十次党代会筹备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地址: 西安市雁塔路13号 邮政编码:710055 电话:(029)82202130 站点设计 网络中心信息管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