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信息公开指南 | 信息公开制度 | 最新公开信息 | 信息公开目录 | 依申请公开 | 受理方式 |  监督投诉|  建大主页
 信息公开目录
- 学校概况 -
- 学校综合事务 -
- 干部工作 -
- 人事师资管理 -
- 财务管理 -
- 招标与资产设备 -
- 学科建设 -
- 教学科研 -
- 学生工作 -
- 国际合作与交流 -
- 校园安全 -
信息公开目录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信息公开目录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六届四次教代会暨十二届四次工代会校长工作报告
2022-11-21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学校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

一、2021年工作回顾

2021年是学校“十四五”开局之年,是学校积极探索“双一流”建设之路的改革之年,也是学校开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年。一年来,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切实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优化顶层设计,深化综合改革,加强内涵建设,通过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奋斗,学校“十四五”实现良好开局,高质量发展迈出了坚实步伐。

一是党的领导全面加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和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组织庆祝建党一百周年系列活动。扎实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开展“我为师生办实事”实践活动,解决了一批师生“急难愁盼”问题。落实思想政治工作台账任务和校院两级领导干部听思政课、讲思政课制度,“三全育人”格局进一步完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效落实。积极配合省委巡视组顺利完成巡视工作,有力促进了管党治党、办学治校水平的提升。充分调动全校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力量,全校动员,连续奋战,坚决打赢了疫情防控阻击战,实现考研学生“应考尽考”,寒假离校返家学生“能返尽返”,受到社会广泛好评,中央电视台作了专题报道。

二是顶层设计进一步优化。借鉴世界和国内一流大学成功经验,深入分析研究学校发展形势、优势、挑战,研究提出构建新时代学校“11445”发展新格局,明确强化我校在“两高一疆,一河一城”的学术底色和优势,形成了建设丝路沿线学科门类最全、培养规模最大、学术水平最高的国际建筑科技新高地的共识,全校上下争创一流的信心更加坚定。编制印发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和中长期远景目标纲要及八个专项规划,完成学院分规划编制,制定目标任务分解落实方案,构建了完整的规划体系和落实机制。学校综合实力稳步提升,校友会排名由100名进步到97名,软科排名由132名进步到117名。

三是综合改革持续深化。召开院长工作会,研究制定《学院学术工作十条》,明确院长学术建设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和学院学术建设的具体规定及要求。成立未来技术学院和交叉创新研究院,打造创新发展试验区。编制《建大发展快讯》,聚焦核心工作,提供重要参考。稳妥推进校办企业改革,108家企业中89家完成改革任务。签署华清学院转设合作协议,完成举办者变更。加强节约型校园建设,被国家三部委评为“2019-2020年公共机构能效领跑者”,“十三五”期间,全国仅60余所高校获此殊荣。

四是圆满完成校庆纪念活动。办学125年并校65周年是学校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学校举办高水平特色行业大学创新发展大会等系列活动40余项,深入总结了办学经验和成就,向社会充分展示了建大实力,得到了上级领导、师生校友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极大振奋鼓舞了人心,凝聚了团结奋进的“建大力量”。

五是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优化调整专业布局,新增3个本科专业,撤销2个专业。13个专业参评国家级一流专业,6个专业入选省级一流专业。1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认证,截至目前,我校通过认证专业已达11个。获准省级一流本科课程30门,其中20门参评国家级一流课程。启动英语、数学等基础课教学改革并取得初步成效。3部教材获全国首届优秀教材奖,1人获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获奖数量位居省属高校第一。安德学院首届毕业生中86人进入QS全球前100名大学深造,深造率达54.45%,国际化办学成效显著。

六是研究生教育质量稳步提升。深入推进“本硕一体化”培养计划,462名优秀本科生进入培养体系。首次获准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重点研究课题1项。获陕西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获陕西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4篇。获国家一级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5篇,较上年增加4篇。博士学位论文抽检合格率达100%。学校连续三年进入中国研究生教育高校竞争力排行榜百强。

七是创新创业教育蓬勃发展。获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一等奖3项,位列全国13,陕西第一;获第十七届“挑战杯”红色专项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3项。学校全年获得国际、国家奖项1358项,较2020年增加了32.88%。在中国教育学会发布的全国高校大学生竞赛本科榜中,学校排名跃升至第40位。

八是学科内涵建设持续加强。获准土木水利专业学位博士点、生态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新增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工程学、环境与生态学、材料科学ESI全球前1%排名不断提升,4个学科入选2021“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榜单,学科结构不断优化,学科实力持续提升。

九是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全年科研经费合同额达5.06亿元。作为第二参与单位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获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实现省属高校“科学探索奖”首次突破;获准陕西省科学技术奖8项,以第一单位获得一等奖数居省属高校第一。获批省级大学科技园。制定学校“秦创原三年行动计划”,多个项目在秦创原落地转化。总结推广“研究院+公司”成果转化模式,全年转化专利130项。全资、控股企业全年签订合同金额4.24亿元,实现产值3.6亿元。华清集团全年总产值15.04亿元。

十是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全年引进博士师资95人,全职引进国家百千万人才1人,柔性引进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优青获得者各1人。“地下空间环境保障教师团队”入选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人入选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奖励计划”,1人入选“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入选全国首批“教育世家”,1人获评陕西省“教书育人楷模”。

十一是对外交流合作不断拓展。获批国家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个。与中建集团、中铝国际、中铁一局等大型国企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与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联办城乡规划本硕一体创新实验班,深化与南澳大学交流合作,积极拓展国际重点合作伙伴网络。

十二是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坚持开源节流,全年财务收入15.93亿元,支出15.76亿元,收支平衡,略有盈余。修订公房管理办法,公房使用配置效益进一步提高。实验资源开放共享水平不断提高,2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投入使用,分析测试中心正式揭牌。草堂校区图书馆投入使用。草堂校区学府城北区报规报建取得重要进展。

十三是民生保障持续改善。较大幅度增加基础绩效,教职工收入水平稳步提升。全面推进南院老旧小区改造,教职工生活环境不断优化。提高离退休人员生活补贴,离退休职工待遇不断改善。附属学校办学质量持续提升,为学校赢得良好社会声誉。

各位代表、同志们!

过去一年,大家在不同岗位为学校的发展建设辛勤付出、积极作为,2021年的工作成绩记录了大家奋斗的身影。特别是我们还有很多默默奉献的岗位,有的为教学科研各项工作正常运行提供了重要支撑,有的为维护校园安全和师生生活秩序提供了重要保障,有的为推进校园建设和提升学校声誉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些成绩和变化,凝聚着学校每一位教职员工的智慧、心血和汗水。在这里,我代表学校,向大家的辛勤付出表示衷心的感谢!

各位代表、同志们!

过去一年,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面对高等教育的激烈竞争,面对“双一流”建设的目标要求和广大师生员工及校友的期盼,我们还有不小的差距。未来一个时期,需要我们全体建大人坚定信心、勠力同心,苦练内功、不断超越。

二、学校未来发展思路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等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今天,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为标志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对全球经济、社会进步和人类生活产生深刻影响,科技创新成为发展第一动力,高校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和学科专业布局也经历着深刻复杂的变化。步入新发展阶段,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及“碳达峰碳中和”、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对高等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学校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我们必须要思考,建大如何才能跟得上科技发展的时代浪潮,不断培养创新拔尖人才?建大如何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为一所具有百年办学历史的高等学府,并校60多年来,我们始终高举民族复兴的伟大旗帜,坚持崇尚学术、重视人才的价值追求,高扬知识分子精神,不畏艰难、敢为人先,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优势:学校具有“一条龙”的完整“建筑科技”学科链群,涵盖了城乡建设的几乎所有专业,并且延展到建设前端的材料、冶金、采矿,以及管理、人文艺术等相关学科,基本做到了“建筑科技全链条,城乡建设全系列”,可以说是我国乃至国际上“建筑科技”学科链最全最长的大学;学校有5个B+学科,优势学科的优势依然稳固;学校拥有由院士、长江、杰青、优青等30余名国家级人才领衔的高水平师资队伍,他们是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学校地处古丝绸之路起点西安,是黄河流域唯一的“老八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都在这一地区实施,具有得天独厚的“两高一疆、一河一城”地缘学术优势;学校先后培养了包括11名院士在内的30万余名校友,他们遍布全球,扎根各领域各行业,是支撑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另一个建大”。最为重要的是,我们每位建大人都有着爱校如家的精神传统和兴校强校的强烈愿望,都愿意为学校的发展努力拼搏,这正是我们在新时代振兴建大的精神源泉和不竭动力。

面对新的发展形势,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尽管学校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显著的特色优势,但要实现“双一流”建设目标,依然存在不少短板和差距:我们地处西北,视野还不够开阔,对外部世界的发展变化还不够敏锐,干部队伍、教师队伍的担当精神、创新能力和追求卓越的意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学校虽然有比较完整的“建筑科技”学科链群,但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不足,科研方向凝练不够,学科发展不平衡,前瞻性科研布局偏少,学科间交叉融合还不够,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社会服务能力亟待提高;学校师资队伍规模较大,但人均产出少,有竞争力的学术创新成果还不够多、水平不够高;有些学科专业缺乏带头人,人才队伍青黄不接,个别专业生师比达不到国家要求;国家奖、博士点申报、基金获准、深造率等一些关键数据与高质量发展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面对这些突出问题和挑战,我们既要着眼现在,克服当前困难,提高各项办学指标,不断追赶超越;又要立足长远,优化顶层设计,深化综合改革,扎扎实实打基础,老老实实练内功,固本培元、久久为功,提升内涵建设水平,不断强化学校核心竞争力。

去年以来,学校在深入调查研究、深刻分析形势和优势的基础上,在党政工研讨会、校庆大会上提出要构建学校“11445”发展新格局,即:未来一个时期,我们要牢牢把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秉持“学术立校、自强报国”的办学理念,坚持“崇尚学术、追求卓越、求真务实、苦练内功”的基本思路,推行“强基础、强链群、强引擎、强团队”的“四强发展战略”,推进“智能+、绿色+、健康+、国际+”的“四+”转型路径,狠抓“文化铸魂、人才跃升、质量保障、科技攀登、民生幸福”五大攻坚工程,以交叉创新研究平台为支撑,建设一流“建筑科技”学科链群;以未来技术学院为牵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建设一流本科;推动传统工科转型升级、信息学科崛起和特色人文社会科学繁荣,优化专业、学科和学院布局,深化体制、机制和制度改革,锻造全员工作能力,提高资源配置效益,依法治校,实干兴校,经过“十四五”全体建大人的奋力拼搏,学校的整体学术实力显著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持续增强,力争世界一流学科突破,不断巩固和强化“建筑科技学科链群”在“两高一疆,一河一城”的学术底色和优势,建成丝路沿线学科门类最全、培养规模最大、学术水平最高的国际建筑科技新高地,为实现“国际知名国内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宏伟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三、2022年重点工作

今年是学校“十四五”规划和“11445”发展新格局全面推进落实的一年,明年将迎来教育部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同时还要准备新一轮博士点申报、国家科技奖励和国家教学成果奖的评选,任务十分艰巨。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学习,开阔视野,改革创新,狠抓落实,加快推进落实“11445”发展新格局,奋力谱写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今年要重点做好以下11个方面的工作:

(一)持续深化综合改革。今年我们将围绕构建“11445”发展新格局,重点推进以下几方面改革。一是深化教师岗位聘任改革,推动团队岗位聘任,以高水平团队建设为抓手,发挥大先生、大科学家的引领带动作用,给予团队更加充分的自主权和更加优渥的待遇,真正让人才聚集在大先生周围,产出大成果,形成大贡献。二是推进学院综合业绩考核改革,聚焦学术水平提升和学科建设需求,明确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师资队伍在评价体系的中心地位,强化负面清单,打破存量考核,注重增量提升,夯实二级学院办学主体责任。三是开展落实“11445示范学院”创建行动,目前学校已形成了“11445”发展新格局建设方案并提交此次大会审议,各二级学院要主动作为、先行先试,变“要我干”为“我要干”,结合自身发展阶段和当前主要矛盾,尽快确立发展愿景和行动计划,学校将评估学院的建设方案,通过一个支持一个。四是做好华清学院转设过渡期管理,完成举办者变更。支持继续教育学院发展,加大社会培训力度,提高学校社会声誉。五是以巡视整改为契机,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强监督监管,完善内控机制,消除潜在风险,提高资源使用效益。

(二)加强学科内涵建设。现在我们推进学科建设的方向和思路已经日渐清晰,那就是围绕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需求,培育建设若干学科群,进一步补链、强链、延链,打造一流“建筑科技”学科链群。今年要重点做好三件事。一是总结上一轮学科评估的经验教训,制定新一轮一流学科建设方案,明确建设思路、目标、举措。二是狠抓2023年博士点增列工作,实事求是、通力配合,抓住今年最后一年建设的宝贵时间,确保下一轮博士点申报取得新突破。三是全力推进学科交叉创新。去年成立的交叉创新研究院是我们强引擎、强链群的关键,也是学校推进跨学科、跨团队、跨院校联合攻关,促进高水平成果产出的“试验田”。今年要重点在绿色智能建造、环境医学与健康人居、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科学与工程、文物保护科技、韧性城市规划与工程等方面发力,按照“成熟一个,组建一个”的原则,组建交叉创新研究机构,全力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

(三)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质量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今年学校将开展“质量建设年”行动,从课程教材、基础教学、毕业成果等方面全面强化质量管理。一是实施“强基计划”,深化数学、英语等基础课教学改革,强化专业基础课改革,构建新时代劳动教育体系,夯实学生可持续发展基础。二是实施“三百”计划,在未来建设百门精品课、编著百部精品教材、培养百位教学名师,夯实一流专业建设基础,做好国家级、省级一流课程申报和建设工作。三是实施毕业成果质量提升计划。建立毕业论文(设计)全过程管理体系,引导学生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瞄准社会经济发展实际问题和学术前沿,完善学位论文抽检机制,组建校院两级督导组,加强全过程质量监控,杜绝学术不端行为。四是优化书院育人模式。充分发挥文化艺术教育中心作用,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世界文明、现代大学精神、辩证法思维、科学意识、组织领导力、人生规划等方面,大力加强素质教育,厚植文化底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五是推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依托未来技术学院和学校优势资源,在建筑学、城乡规划、土木工程、环境工程等专业开展试点先行,努力打造建筑科技领域创新领军人才培养新高地。六是举全校之力做好教育部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工作。本科教育教学是学校命脉所在,明年上半年我校将迎来教育部评估专家组的检查评估,我们要对照评估指标体系,尤其是生师比、智慧教室建设、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等硬性指标,想方设法补齐短板;同时要以评估为契机,全面总结经验,深入推动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提升办学质量,真正做到以评促建、以评促强。

(四)做好招生就业工作。招生和就业工作是学校人才培养的入口和出口,是学校办学能力的直接体现,是一项人人有责的系统工程。一是实施“生源质量提升计划”。要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学校学科建设方向,优化学院、学科、专业布局,动态调整招生计划;提前做好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方案应对,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创新招生工作方式方法,加大招生宣传力度,通过一套强有力的“组合拳”,尽快扭转生源质量下滑的被动局面。二是不断提高我校学生深造率。鼓励本科生进行学术深造,积极服务、加强指导,切实提高本科生深造率;吸引更多优秀研究生攻读我校博士学位,同时,有计划引导研究生到世界一流学科和国际名校学习深造。三是推动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要筑牢全员化就业工作体系,最大程度发挥学校、学院、学科、导师、校友的影响力,进一步密切与我校校友成才率高的单位的联系,巩固就业基本盘,不断挖掘拓展就业资源;资产经营公司、华清集团及有能力的科研团队要主动作为,吸纳优秀毕业生到有关岗位就业;各学院特别是学工干部,要主动分析学生就业问题的症结所在,坚持一专业一策、一人一策,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开展就业帮扶,提升学生的个人竞争力和就业能力。

(五)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今年要重点抓好几项工作。一是实施“科研经费跃升计划”,坚持科研经费目标与绩效挂钩的政策导向,力争本年度科研经费合同额突破6亿元。二是实施“标志性成果提升计划”,制定高水平论文、著作等成果认定办法以及“名工程、名技术”评选办法,力争获准国家级项目90项以上,省部级科研奖励30项以上,授权发明专利250项以上,发表高质量论文2000篇以上,新增省部级平台4-5个。三是实施“两高一疆,一河一城”科研计划,面向青藏高原、黄土高原、新疆和黄河流域、西安城市发展的重大需求,组织凝练若干重大问题,开展跨学科联合攻关。四是积极对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推动更多优势科技资源进入军民融合国防科技创新领域,提升军工科研水平。五是加强中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力争获准国家级人才1人以上,省部级科研团队2-3个,省部级人才8-10人。

(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我们要继续坚持“引培结合,以培为主”,大力引进优秀人才,完善教师能力培养体系,加快高水平人才团队建设。一是修订人才引进办法,完成年度150人引才目标。二是启动“优秀师资研修计划”。最近,学校新组建了教师发展研究院,就是要进一步加强师资研修和培训,做好“学术拔尖人才梯队建设规划”,选派人才到本领域院士团队深造学习;实施“青年教师培养计划”,选派青年教师赴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和国家相关部委交流提高;启动优秀教学青年人才培养、优秀科研青年人才培养“三年行动计划”,举办“建大青年学术论坛”,促进青年人才快速成长。三是持之以恒抓好师德师风建设,引导广大教师自觉做到言为士则、行为世范,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以模范行为引领学生为学、为事、为人。

(七)提升办学国际化水平。今年,我们要重点做好三件事。一是发起成立“丝路建筑科技学术联盟”,与丝路沿线各国相关院校、研究机构等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使之成为我校建筑科技学科链群的主要对外宣传窗口和国际交流合作平台。二是筹备召开丝路国际建筑科技大会,打造具有国内外显著影响力的系列品牌学术活动,形成我校特有的国际学术交流阵地和名片。三是成立学校丝路国际建筑科技研究中心,启动编著《丝路国际建筑科技发展蓝皮书》,系统介绍丝路沿线建筑科技发展前沿、各国相关学术动态等,为相关政策制定、学术研究提供权威参考,不断扩大学校的学术影响力。

(八)持续推进校园基本建设。今年是我们草堂校区办学十周年,十年艰辛、十年成长,我们要召开座谈会认真总结经验,以更高标准加快推进草堂校区建设。一是着眼未来发展需要,修订完善草堂校区校园建设总体规划。加大力度推进草堂校区相关基建项目报规报建,力争启动建设。完成草堂校区污水处理厂整体提标改造,完成草堂校区主田径场全部施工并交付使用。二是加快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一批“智慧教室”建设和全校275间公共教室“智能+”改造,切实提升教育教学工作信息化水平。三是实施草堂校区景观提升工程,不断优化美化育人环境。

(九)大力推进民生工程。一是实施学生餐厅、宿舍、浴室、草堂校区校医院提升改造和两校区教室空调加装,改善师生学习生活条件。增加教职工体检项目和体检费用。二是深入调研,适时启动人才公寓建设,积极推动教职工公寓建设。三是加强对离退休老同志的关心关爱,适时启动老年餐厅、养老中心建设。四是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和困难教职工帮扶工作。五是提升中小幼办学水平,申报创建省级示范高中。

(十)全力维护校园和谐稳定。落实2022年学校稳定安全目标任务,夯实稳定安全工作责任。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筑牢“三微一端”等阵地,完善舆情监测、研判、处置工作机制。落实落细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措施,统筹做好校园常见传染病防治。健全稳定安全工作机制,完善公共卫生、食品安全、消防交通安全等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优化校园综合治理体系,提升校园治理现代化水平。

(十一)大力弘扬建大精神。今年的工作要点里,我们明确提出要建立建大荣誉制度,开展“感动建大年度人物”评选和“体育运动红旗院”精神传承行动等重大活动,目的就是要用建大精神凝聚力量、鼓舞人心,激发建大人爱校荣校强校的使命担当。各级干部要切实改进作风、开阔视野、提升能力,遇事不避责、不推脱、不耍滑头,要主动担当、躬身入局,研究真问题、探究真症结、拿出好办法,以钉钉子的精神把本职工作落到实处。广大教师要有“学术大于天、教学大于天”的价值坚守,求真学问、强真本领、当真学者、做真贡献,瞄准学术前沿,立足专业学科,切实提升教书育人能力和科学研究水平。当前,学生的学习风气令人堪忧。学生是我们建大的未来、民族的未来,我们要像爱护自己孩子一样爱护学生,像关心自己孩子的前途一样去关心学生,像严教自己孩子一样严教学生。古人云,“勤学似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只要我们行动起来,尽职履责、常抓不懈,学生的学习风气一定会好起来。全体建大人要在“学术立校、自强报国”办学理念引领下,专心致志做学问,一心一意育人才,把兴校强校的愿望转化为实际行动,不骛虚声,不求虚名,不好高骛远,不急功近利,只要求真务实在建大蔚然成风,我们的事业就一定会蒸蒸日上。

各位代表、同志们!

古人云:“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振兴建大,离不开我们每一位建大人的奋斗和奉献。尽管每个人的岗位有区别、责任有不同、能力有大小,但为了实现我们的宏伟目标,每一位建大人都要自觉担当、各尽其责,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只要我们团结一心,奋力拼搏,不当推诿扯皮太极手、勇做攻坚克难急先锋,不当挑肥拣瘦精明人、甘做担当有为实干家,我们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翻越不了的高山,我们就一定能迎来学校快速发展的新阶段,振兴建大的梦想就一定能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变为现实。让我们在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坚定信心、提高本领,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全力推动“11445”发展新格局落实落地,加快“双一流”建设步伐,以学校高质量发展的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